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37年—1940年)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華北臨時政府
1937年—1940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国旗
格言:新民主義日语新民主義
国歌:卿雲歌
地位大日本帝国傀儡政权
首都北京
常用语言汉语
政府傀儡政權
行政委員會委員長 
历史 
• 盧溝橋事變
1937年
• 建立
1937年12月14日
• 改制
1940年3月30日
货币联银券
前身
继承
1937年:
國民政府
1938年:
冀東防共
自治政府
1940年:
汪精衛
政府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京(原名北平)成立。临时政府在天安门上悬挂了巨幅标语“庆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2月14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京(原名北平)中南海怀仁堂成立。这是临时政府正门。
1938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要人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大日本帝国中国抗日战争期間成立的傀儡政權之一,於1937年12月14日在北京成立,統轄平津華北等地區。為與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相區別,又稱為华北临时政府。以五色旗為國旗。其主要支持力量為日軍的華北方面軍

歷史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总统」虚设,「行政委員長」為王克敏,模仿三權分立制度,下設「議政」、「行政」、「司法」三委員會,「議政委員會委員長兼教育總長」為湯爾和,「司法委員會委員長」為董康。曾經於北洋政府任職的王揖唐(國會議長)與齊燮元等人都參與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下設四部,「行政部」由王克敏主持,「治安部」由齊燮元主持,「法制部」由朱深主持,「賑濟部」由王揖唐主持。「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除了組成「新民會」作為「東亞解放新國民運動」的動員機制外,並且設有华北治安军,总司令是齊燮元。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主導者為日軍中的華北方面軍,「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組成者多為北洋政府官僚人物。1940年汪精衛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被解散,改為“華北政務委員會”,王揖唐任委员长,由日本人直接控制,不听命汪精衛政府。[來源請求]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宣言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委员会成立宣言

要员

姓 名 臨時政府官職 原任北洋政府官職
王克敏 行政委員會委員長兼行政總長 財政總長
湯爾和 議政委員会委員長兼教育總長 財政總長
董康 司法委員会委員長 司法總長・財政總長
王揖唐 内政總長 内務總長
齊燮元 治安總長兼華北治安軍司令 江蘇督軍
王荫泰 實業總長 外交總長・司法總長
江朝宗 北京特別市市長 歩軍統領
高凌霨 天津特別市市長 内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华民国
國民政府
指挥者
軍隊
中华民国
中国共产党
指挥者
軍隊
大日本帝国
及其傀儡政权
指挥者
軍隊
背景
組織與意識形態
中日武裝衝突
個別事件
1937–1939年
1940–1942年
1943–1945年
其他
戰後影響
 大日本帝国
內地
外地
 中華民國境內
其他
獨立國家
日本傀儡政權
其他日軍占領地
相關條目
† 在大東亞會議召開前已消失
粗體標註者受廣泛承認
中華民國開國以前
(—1912年)
中華民國開國以後
东北易帜以前
(1912年—1928年)
東北易幟以後
行憲以前
(1928年—1948年)
行憲以後
(1948年—)
註: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於籌備期間取消
關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境內之割據政權,參見:{{中华民国割据政权}}
规范控制数据库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国际
  • VIAF
各地
  • 以色列